發改委能源所提出改革方案:不再對企業發電量進行核算補貼,改為對企業處理垃圾量進行補貼。此外,目前采取爐排爐發電的企業可得到電價附加,采取循環流化床的企業由于摻燒煤炭比例無法監控,不能得到電價附加。
原本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卻被企業鉆了空子,國家發改委擬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政策進行調整。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秦世文近日在“中國固廢論壇”上表示,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對已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進行梳理,有可能對現行的政策做一些修改。
國家發改委認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而非鼓勵企業發電,因此要對現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方法、電價等政策進行調整,以改變企業“鉆空子”的現狀。
地方環境問題誰買單?
據國家發改委數據,垃圾發電財政補貼資金采取后置發放的辦法,目前發放的是2007年1-9月份的補貼資金,觀察數據可以看出,2006年剛實行垃圾發電補貼時,申請補貼的垃圾發電廠只有數家,2007年廠家數量已經達到了100多家,發放補貼金額也達到了5000萬,比2006年數據翻了一番還多。
各地大干快上垃圾電廠,踴躍申請財政補貼的行為背后,正是“煤充垃圾”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專家田文棟表示,可再生能源電價政策調整,說到底是解決環境問題誰買單的問題。
垃圾發電企業約90%的收入來自于垃圾發電,其背后利益根源就是“煤充垃圾”,而在現行垃圾發電補貼政策下,地方垃圾發電廠發電越多,國家財政補貼越多,電網分攤成本越多,實際上是全國人民的錢在為某一地區環境治理買單。
秦世文強調,垃圾發電企業主業應該是垃圾處理,發電只是副產品。因此,垃圾處理企業和垃圾發電企業脫困問題,只能從爭取地方更多的垃圾處理費上去想辦法。
但是目前各地垃圾處理廠都采取了BOT等市場化改革方法,垃圾處理廠競標只能“價格優先”。目前城市垃圾處理成本高達200元/噸,但是城市將垃圾處理廠進行招標時,很多企業報價處理費都在100元/噸,有的甚至低到10-30元/噸。如此低價競標,背后企業經營支撐就是垃圾發電。在垃圾發電占到垃圾處理企業收入90%的時候,垃圾處理費已經無關緊要。
清華大學環境系一位教授表示,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技術,其燃燒需要添加煤,但是垃圾處理成本低,這種技術在競標的時候報價一般每噸垃圾處理費都在100元以下,因此多數采取的是這種技術。而另外一種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爐排爐技術,燃燒不用添加煤,但是需要添加適量的油等助燃化石燃料,在垃圾費競標中,每噸垃圾處理費都在200元左右。
田文棟指,技術競爭反映了垃圾處理誰買單的問題———垃圾處理支出是從電價上出,還是從垃圾處理費中出?
各地政府在垃圾處理廠進行市場化轉讓的時候,都希望能盡量減輕地方政府支付垃圾處理費的負擔,而垃圾處理廠靠往垃圾焚燒爐中添加煤等來獲得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此種變相從國家口袋中拿錢的作法行將被國家發改委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