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是中國實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十五計劃”)的期間。在此期間,中國政府地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規模,從而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契機。
一、中國環保產業的市場背景
2001-2005年,是中國實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十五計劃”)的期間。在此期間,中國政府地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規模,從而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契機。
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國將在“九五”工作的基礎,緊密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解決重點區域的重點環境問題為突破口,整體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除了繼續推進以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海河、遼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一市(北京市)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及一海(渤海)海域水污染防治為內容的33211工程的實施并力爭抓出實效外,還增加了長江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小浪底庫區及其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等三個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以上13個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簡稱為“333211工程”.此外,重點環保城市山“九五”的47個增加為100個。上述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污染防治:
--實施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工程,各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下降10%:
--關停污染嚴重的工廠,淘汰落后的塵產設備與技術;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推行清潔塵產:
--嚴格控制新污染源;
--強化核安全和核輻射污染防治與監督管理;
--重點治理煤炭工業、電力工業、冶金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輕工工業的行業污染。
2.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保護人體健康,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與布局的合理調整:
--大氣污染防治,提倡清潔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城市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45%:
--加強飲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護:
--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聲污染,防治電磁輻射污染。
3.生態環境保護:
--建立一批*生態保護區和自然資源開發重點監管區;
--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的建設;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管理。
4.農村環境保護:
--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養殖業污染:
--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改善農村飲用水質量;
--防止農作物污染。
5.海洋環境保護:
--實施《渤海碧海行動計劃》,控制陸源污染和近海養殖污染:
--保護海岸帶和海洋的動物生態系統:
--加強近岸海域水質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
可以預見,“十五計劃”期間,中國的環保產業將面臨著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并將進入更為蓬勃發展的階段。
二、中國環保產業的市場展望
“十五計劃”期間,中國的環保產業市場將向更為廣泛的范圍擴展,市場的需求量也將大幅度地增長。除了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場外,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農業、有機食品與綠色產品、低公害產品、環境服務業等領域,都蘊涵著極大的市場機遇。
“十五計‘劃”期間,中國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使環境保護投入達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以上。估計總體投入將達到7000億元水平,其投資重點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水污染治理:
重點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并完善工業廢水的治理。全國各重點城市將新增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能力4000萬噸/日,估計治理總投資約需1000億元(不含污水管網建設資金):工業廢水治理約需投入1500億元。合計約為2500億元。
2.大氣污染治理:
治理二氧化硫大氣污染約需投入1000億元。其中,火電廠脫硫約550億元,工業窯爐脫硫約150億元,民用鍋爐脫硫約300億元。控制機動車尾氣、控制煙塵排放等約需投入2000億元。合計約為3000億元。
3.固體廢物污染治理:
建設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約需投入500億元。其中,垃圾焚燒廠約需投入250億元,垃圾填埋場約需投入200億元,垃圾堆肥場約需投入50億元。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約需投入200億元。廢棄資源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約需投入200億元。合計約為900億元。
4.生態環境保護:
建設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生態農業縣和治理水土流失及礦山復墾等,合計約需投入500億元。
5.環境服務業:
環境監測、信息網絡、科研開發、環境咨詢等能力建設,約需投入100億元。
6.有機食品、綠色產品和低公害產品:
這方面的投入,主要由企業依據市場進行。
“十五計劃”期間,我國的環保產業可望保持15%的增長速度。環保產業的年生產總值將達到1500億元,其中,環保產品制造業產值將達到600億元,環境工程將達到500億元,環境服務業將達到400億元。
三、中國環保產業的技術需求
未來五到十年中,中國環保產業的技術需求主要體現在以方面。
1.工業廢水治理技術:
在前述的重點工業行業內,工業廢水治理的主要問題是高濃度、難降解廢水的處理,因而需要:生物反應器技術、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化學催化氧化技術、除油技術、脫色技術、濕法焚燒技術、循環冷卻水和沖洗水的回用處理技術等。
2.城市污水處理技術:
為了適應大規模地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需要,需要適宜中小型城市污水處理廠采用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要求:投資少、占地少、運行費用低、電耗低、污泥處理簡易、操作維護簡單的實用技術。
根據我國水污染控制的環境要求,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應具備較高的脫氮除磷能力。為了適應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的需要,要求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能夠達到較高的有機污染物去除水平,需要污水消毒技術和污水深度處理技術。
3.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分散的生活污水處理,主要需要脫氮除磷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及過濾技術。
4.河流、湖泊的污染防治技術:
“十五計劃”期間,中國要實行城鎮化發展戰略,要建設100個環保城市,要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因而,城市的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將產生很大的市場需求。這方面的技術需求主要有:有效菌技術、凈化船技術、水體人工凈化技術、氧化塘技術和人工濕地技術等。
5.二氧化硫與煙塵治理技術:
燃煤電站脫硫技術,工業窯爐脫硫技術,可撲集細微粒子的除塵技術等。
6.清潔能源技術:
潔凈煤生產技術、水煤漿制備技術、燃氣鍋爐、電加熱鍋爐、熱水泵、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技術。
7.機動車尾氣控制技術:
三元催化凈化器等技術。
8.城市垃圾處理技術:
垃圾焚燒及發電及尾氣凈化技術和設備垃圾制復合肥技術和設備,垃圾衛生填埋技術和設備,垃圾分揀技術和成套設備等。
9.工業危險廢棄物處理技術:
廢液處理技術,廢棄原材料處置與再利用技術等。
10.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
廢建材、廢塑料、廢紙、廢金屬、廢渣廢玻璃、廢橡膠、廢舊物資的再生利用和綜合利用等技術與裝備。
11.物理污染防治技術:
噪聲治理技術與隔音、吸音材料,減震技術,防治電磁輻射材料,核材料處置技術等。
12.生態環境保護技術:
生態恢復技術,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制造技術,瀕臨物種繁育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
13.有機食品、生態農業技術:
無公害蔬菜、糧食工廠化生產技術與成套裝備,天然食品的加工技術,天然食品、藥材的有效成分提取技術和設備。
14.環境監測技術:
水(COD、BOD、TOC、pH、DO、ORP)、大氣(SOx、NOx、COx)的各類在線監測儀器、儀表和自動化監控系統,檢測數據的處理、傳輸的網絡技術。
15.環境咨詢技術:
ISO-14000,環境影響評價,綠色認證,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等技術。
16、環境工程咨詢技術:
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概念設計,工程咨詢,技術咨詢,招投標咨詢等。
17.環境信息網絡技術:
信息采集、分析和發布技術,因特網技術等。
四、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
從環保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主要是:
1.廣泛地拓寬產業領域,向廣義環保產業(也稱:循環經濟、靜脈產業、泛環保產業等)方向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使環保產業即將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使部分國家環境保護工作向產業化方向轉化,以充分體現環境保護及其環保產業是拉動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塵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環境污染治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任重道遠。隨著國家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環保產業中服務于環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環保工業和環境工程業,發展強勁、增長迅速,如日中天,仍然是現階段中國環保產業的主體。
現狀下的環境污染治理業正在處于市場整合階段,市場競爭和科技競爭的結果,將改變目前的產業格局,改變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產品和技術與進步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企業規模小、生產力過于分散的不利發展的局面,并增強這一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整體技術水平。
3.資源綜合利用與資源再生利用一旦更新概念,必將成長為產業巨人。資源綜合利用與資源再生利用業起步較早,目前發展廣泛,并構成中國環保產業的主體力量。但是,資源綜合利用與資源再生利用業在我國的興起,更多的成分是經濟水平落后和資源市場的利益驅動。這與工業發達國家的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初衷不同。
概念的不同,將導致效果的差異,其實質就在于“環保意念”.陳舊、落后的觀念,無法產生進步的生產力,也不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以進步的思想,指導資源綜合利用與資源再生利用業的發展,這將迅速形成新的生產力,并壯大中國的環境保護產業。
4.環境服務業將與環保產業中其他行業協調發展,并將迅速發展、形成巨大的產業力量。由于環境保護及其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進作用,環保產業也必,須做到結構合理,其各行各業也應協調發展。我國正處于新老體制交會階段,改革的動力,必將支持第三方機構的涌現,促進環境服務業的發展,也將顯示其極其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